DENSBEAUTY

central cwb
牙齒存在於很多脊椎動物(鳥類除外)的頭部(或口部)內、功能用於咀嚼食物的鈣化組織。肉食性動物尤其倚賴牙齒進行獵食或搏鬥、禦敵。牙齒的構成成份不是骨骼,而是由動物體內不同密度與硬度的複雜組織組成,它的根部則由牙齦包覆、固定。 人類的牙齒 牙齒 一些動物牙齒裏有着更複雜的神經,比如獨角鯨,其牙齒有着上百萬神經,是目前已知道最複雜的牙齒(以神經學而論)。這允許獨角鯨牙齒具食物觸覺,以及導航、交配作用。 隨着人類文明的創建,各種語言的發音已發展得多樣化。語言發音均非常依賴牙齒、舌頭和口腔的合作,應用到人類生活中的說話、歌唱。牙齒在古代被稱為「雅言」,牙齒的整潔,甚至關繫到社交活動和地位。專門為牙齒服務的醫學,稱為牙科。
古漢語「牙」是指「臼齒」[1][2](牡齒[3][4]、大齒[5]),如段玉裁《說文解字注》稱「析言之則前當脣者偁齒,後在輔車者偁牙。」,齒小而牙大[6];且傳統音韻學術語中,亦將軟齶音稱為牙音。 現代漢語,牙是齒的通稱,「牙」與「齒」已混同,統稱「牙齒」;雖有部分習慣用語,如:象牙、獠牙,但牙與齒並不限用於人或動物,如人類用詞「門牙」、「刷牙」,動植物用詞「羊齒」「馬齒莧」等等。日語中則仍保留文言文中「牙」與「齒」的區別[需明示出處]。
人類牙齒 編輯 牙齒的構造 A-齒冠 B-齒根 1-琺瑯質 5-白堊質 2-象牙質 6-顎骨 3-齒髓組織 7-微血管 4-牙肉 8-神經 人類有兩組牙齒。第一組稱為乳牙(乳齒或奶齒),在嬰兒出生後約6個月出現。兒童有20隻乳齒,平均上下兩排分配。每半排牙齒分別有: 正門牙 側門牙 犬齒 第一大臼齒 第二大臼齒 人類在4至13歲之間,將會長出一組永久性的牙齒,稱為恆牙或恆齒。恆齒在乳齒底下形成,把乳齒推出頜骨後取而代之。新的一組牙齒共32隻,相應長大了的頜骨加大。恆齒長出後,每半排牙齒會分別有: 正門齒 側門牙 犬齒 第一小臼齒 第二小臼齒 第一大臼齒 第二大臼齒 第三大臼齒(智慧齒) 所謂第三大臼齒,也即上下兩排牙齒的兩端,一共4顆牙齒,也是常說的智慧齒。智慧齒大部份時候都不會長出。不長出的原因可能是頜骨位置不夠,或者有個別情況根本不存在,但通常最多是缺少其中一隻。由於絕大部份白種人和黃種人的頜骨都不夠大,故而,為了防止因藏納食物而導致蛀牙、發炎等問題,以及牙齒的強行長出迫使整副牙齒不整,一般而言都把智齒拔掉。 雖然看起來和骨骼類似,但牙齒不是骨頭,因為它不生產紅血球,沒有連接頜骨的關節,比骨頭能承受更多更大的磨損。假如牙齒是骨骼,那麼它將會極快被磨平。
近期文章
Uncategorized

test1

未分類

網站第四篇文章

未分類

網站第三篇文章

未分類

網站第二篇文章

未分類

網站第一篇文章